“中國只用一代人時間,把貧窮國家變成美國對手”
github直播平台大蔡英文稱明年臺軍預算增183億新臺幣要自造潛艇
資料圖
“美國能從中國的基建熱情中學到什么?”奇了,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都在夸中國了,聲稱即便是中國“最堅定的批評者”,也要驚嘆于它的橋梁、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能力。因為中國人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,就把一個貧窮國家變成了美國的主要戰略和競技對手。
或真心或假意地羅列中國基建成就后,美媒援引專家提出,衡量基礎設施成本時應該側重觀察它的社會效益。言下之意,不要“眼皮子太淺”。
確實,想在美國造樣東西,總會遇上這樣那樣的阻礙。這時候,又有美國學者建議,“我們的游戲里需要加一點‘中國元素’!
只不過,基建班里的優等生中國,已經把目光放在了“新基建”上。這是一個嶄新的“星辰大!。
報道截圖
“中國人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,把貧窮國家變成美國對手”
據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4月3日報道,最新援引中國基建表現的美國領導人是拜登,他借此敦促國會通過他自己的基建計劃。
拜登宣稱,這用于修繕橋梁和公共交通工具、翻新機場和社區、擴大網絡覆蓋范圍等工程的2萬億美元,正是“戰勝中國”所需的成本。
敞亮的機場、宏偉的體育場和一排排的高樓大廈……基礎設施可能是現代化進程最切實的表現。中國人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,就把一個貧窮國家變成了美國的主要戰略和競技對手。
在總統任期里強調中國,承諾重建美國的還有特朗普。他在2016年一次集會上說:“中國有非常棒的橋梁!
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委員會數據顯示,美國的基礎設施支出占GDP的2.4%,而中國為8%。
美媒羅列了一系列中國基建數據,比如:
中國擁有至少100萬座橋梁,包括大多數的世界最高橋梁。在100座世界最高摩天大樓中,有49座位于中國。
比爾·蓋茨2014年公布了一項引人注目的統計數據:中國過去三年的水泥使用量,超過了美國在整個20世紀的使用量。
自2009年以來,中國的汽車銷量超過了美國。另一方面,中國的汽車擁有率仍遠不及美國,但鐵路是可行的出行選項之一。
中國98%的主要城市地區都有高鐵,許多城市還有地鐵。中國23550英里的高速鐵路,是橫穿美國、從紐約到洛杉磯距離的8倍有余。
上海到杭州的高鐵路線長約100英里,全程大約65分鐘。但差不多的距離,坐火車從拜登老家威明頓到華盛頓需要一個半小時不止。
中國的高鐵經驗:不要“眼皮子太淺”
回到《華爾街日報》的標題,美國能從中國的基建熱情中學到什么?
文章先是寫著,“效仿中國則是另一回事”,要么說這樣的“工程成就”與中國政治制度有關,要么說中國從自行車到高鐵的“跳躍式發展”,直接套用在美國基礎設施上的可能性或許有限。
作者還注意到,中國領導人大多有理工科教育背景,而美國現在傾向于選律師當總統。
但美國可以從中國的鐵路戰略“建好,客流就來了”中學到什么?
關注中國的研究公司龍洲經訊(Gavekal Dragonomics)創始合伙人葛藝豪(Arthur Kroeber)總結說,衡量基礎設施成本時應該側重于是否能帶來廣泛的社會效益,而不是嚴格預測收入!斑@可能會刺激經濟增長,不需收取直接回報!
葛藝豪進一步解釋,中國評估高鐵價值時囊括了一些難以衡量的回報,比如工業效率因此得到的提升。
康奈爾大學專門研究城市規劃的歷史學家坎帕內拉(Thomas J. Campanella)還稱,“我們的游戲里需要加一點‘中國元素’!
他建議美國政客們采取強有力的方式來推動項目批準,把這當作一項緊急事件,別太高看對于當地所受影響的研究,導致忽略了更重要的社會效益。
去年9月,得州批準修建全美首條“高鐵”,名為“得克薩斯中央鐵路”,連接休斯敦和達拉斯,全長386公里,最高時速可達330公里,預計2027年建成通車。
但據得州媒體“得州人網”(The Texan)報道,因項目“觸及有關方面利益”,截至今年二月底,該州已經有8個縣出面反對得州高鐵計劃。
所以,與其說加點“中國元素”,不如說美國政治制度造不出高鐵。
“新基建”,新征程
而在中國造船、造橋、造高鐵能力聲名遠播,連美媒都不能否認的時候,中國“追夢人”已經搞起了“新基建”。
觀察者網注意到,“十四五”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已經明確提到了“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”,即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,加快建設交通強國,構建現代能源體系,以及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。
發改委也明確了中國“新基建”的范圍,主要包括三個方面:信息基礎設施,融合基礎設施,創新基礎設施。
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介紹說,傳統基礎設施是我們常說“鐵公雞”,鐵路、公路、機場等,而“新基建”的特點是與高新技術發展緊密相連,是數字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的載體。
張維為提出,從世界范圍來看,參與“新基建”的門檻是相當高的,大概只有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達到這個門檻,而中國這次所處的起跑線并不落后,甚至還領先。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已經具備世界最大規模的數字經濟,而且中國具有不少獨特優勢,例如在世界范圍內,互聯網技術和制造業都發達的只有中國,在此意義上我們最有機會率先走出一條數字化轉型之路;再比如中國早就有“基建狂魔”的偉大稱號,現在還要成為“新基建狂魔”。
這一切的背后是中國具有一些特別的優勢,包括“集中力量辦大事”的制度優勢,包括有世界最強的規劃能力、執行能力和改革能力,包括具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,具有世界最龐大的高素質科研人員隊伍和工程師隊伍,具有世界人數最多的高素質、吃苦耐勞的勞動者大軍,具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和最大的投資市場,還有受過良好教育、自信陽光、非常愛國的年輕一代,這樣的國家能不創造人間奇跡嗎?
推薦閱讀:
“中國顯然有塑造世界秩序,并迫使弱者就范的訴求,我們決不能成為弱者!币贿呄牒椭袊3仲Q易合作,一邊又將中國視作戰略威脅,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在日前接受德媒采訪時,又暴露了自己的“矛盾”心理。
德媒“RND”報道:卡倫鮑爾受訪時稱,中國想塑造世界秩序
當地時間4月3日,德國媒體“編輯部網絡”(RND)刊發了對卡倫鮑爾采訪的文章。在談及對中國的態度時,卡倫鮑爾頗為肯定地表示:“我希望我們可以實事求是地看待中國,中國既是我們現在和將來非常重要的貿易和經濟伙伴。沒有中國,我們也無法應對氣候變化等人類面臨的巨大難題!
果然,這后邊還有個“但是”——“但與此同時,中國也是一個系統性和戰略性的挑戰!痹谡劶爸袊慕^大部分采訪中,卡倫鮑爾都在人權和意識形態問題上積極站隊,擺出一副聯合盟友對抗中國的姿態。
在談及德國軍費開支問題時,卡倫鮑爾為搬出了中國和俄羅斯為增長軍費“背鍋”:“德國正面臨著日益增長的挑戰,例如來自俄羅斯的混合威脅,以及中國帶來的系統性挑戰!笨▊愼U爾特別強調,德國增長軍費是為了自身安全,而非“幫助美國”。
德防長卡倫鮑爾與德國總理默克爾 圖源:社交平臺
數月以來,德國頻頻喊話要派遣軍艦前往亞洲,3月2日更有德國高級官員確認這一行動時間為今年8月。針對這一行動的目的,中國又成了無法繞開的因素:“我們派遣軍艦進入印度-太平洋地區是在發出一個信號——在被中國威脅的海上航線自由問題上,我們不僅是說說而已,也準備為此做點什么。加強與該地區民主伙伴的合作,符合德國和歐洲的利益!
值得一提的是,采訪中,德媒記者似乎對卡倫鮑爾頻繁展現出抵御中國的說法有些費解,因為德國和中國發生直接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不大,中國和北約也遠隔千里。不過,這也沒能“難倒”卡倫鮑爾。
卡倫鮑爾回答稱,中國有雄心建設一支世界上規模最大、最現代化的軍隊,還有著“塑造世界秩序,迫使弱者就范”的訴求。
“我們,也就是西方和歐洲,就不能成為弱者!笨▊愼U爾說。
其實在德國乃至歐洲防衛問題上,卡倫鮑爾已多次發出“依賴美國”、“聯合盟友”的信號。
去年11月2日,卡倫鮑爾撰文稱,歐洲在軍事上仍然要依賴美國。盡管這一說法隨后遭到法國總統馬克龍反駁,但卡倫鮑爾仍堅持自己的觀點,“如果沒有美國的核能力和常規能力,德國和歐洲無法保護自己。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!
而在摻和印度-太平洋地區的事務上,卡倫鮑爾也可謂是“蓄謀已久”。早在2019年11月,卡倫鮑爾在慕尼黑聯邦國防大學演講時便宣稱,德國在“印太地區”的盟友,例如澳大利亞、日本、韓國和印度,都在感受到“來自中國的壓力”。而德國應該“發出一個信號”,和盟友一同“顯示在該地區的存在”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